113學年度 東信國小 張弘穎教師
教科書版本 | 南一 | 領域科目 | 綜合活動 |
---|---|---|---|
備課日期 | 2024-11-20 13:30:00 | 備課地點 | 503教室 |
授課日期 | 2024-11-21 13:20:00 | 授課地點 | 503教室 |
議課日期 | 2024-11-21 16:00:00 | 議課地點 | 503教室 |
學生人數 | 22 | 公開程度 | 僅校內公開 |
授課年級 | 5年級 | 授課班級 | 503 |
教學時間(分鐘) | 40 | 教學策略/型式 | 探究實作教學 |
一、引起動機
教師:「你能接受『鼻子碰鼻子』的打招呼方式嗎?為什麼?」引導學童發現,不同國家打招呼方式不盡相同,沒有對錯之分,如果不了解對方的需求和習慣,往往會產生誤會。透過了解他人的文化與習慣,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,才能展現尊重並兼顧禮儀。
國家
打招呼的方式
義大利、西班牙、葡萄牙
快速親雙頰,通常先右邊、再左邊(義大利則相反)
德國
握手。德國人不喜歡親臉頰,他們覺得握手更有效率。
日本
鞠躬。日本人根據對象決定鞠躬的時間、角度及風格。
英國
握手加上眼神接觸
中東國家
鼻子靠鼻子
西藏
伸出舌頭
二、發展活動
(一)我懂你的心
⒈「見到好朋友,你會用什麼方式跟對方打招呼?對方如何回應你?」、「面對第一次見面或不熟悉的人,你怎麼打招呼?對方會如何回應你?」、「為什麼會選擇不一樣的方式?」學童自由發表。
⒉教師說明遊戲規則:
⑴先溫習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的遊戲,再改成用手指數「1、2、3」,不同數字代表你「期待跟對方與你打招呼的方式」。
數字說明:1代表點頭示意、2代表握手、3代表擁抱。
⑵當雙方數字拳相同時,才可以互動;若不同,要趕緊換下一位同學猜拳。
①可再找同一位同學猜拳,但是不可連續,僅限兩次。
②曾出現相同拳法者,不能再猜拳。
⑶每位學童都要找到三位跟自己數字拳相同的人,並完成打招呼,才算完成任務(其中兩位須為不同性別)。
⒊教師確認學童都了解遊戲規則後再開始進行遊戲,計時3分鐘。過程中教師記錄學童互動狀況,作為活動後的討論。
⒋教師請學童填寫「數字拳來互動」的評量單後提問:
⑴找到相同數字拳的伙伴容易嗎?尋找伙伴時,你有刻意挑選嗎?
附註:青春期的孩子有時會刻意避開不同性別的同學,有些則落落大方,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差異進行討論,例如:考量關係深淺、性別或是觸碰敏感……。
⑵想快點找到三位出拳相同的伙伴,有哪些方法?例如:刻意觀察對方常出的拳法,就以相同的拳法回應,或是以最保守的點頭做為打招呼的方式。
⑶過程中有沒有哪件事讓你印象深刻或是跟預期不同的狀況出現?當時你的感受如何?例如:同學從國外回來,想跟你擁抱,卻讓你感到不自在,或是你想跟對方握手,但是他卻只願意點頭微笑……。
⑷如果互動後,發現對方期待的互動跟你不同,你會怎麼做?例如:記住對方期待的方式,下次改個方式互動……。
⒌教師歸納:「我們跟他人互動時,往往是考量自己與他人的關係,或是過往的互動經驗來決定。決定互動的方式不單純是『性別』的考量,也要包括對方的特質、習慣、生活背景、疫情以及彼此的關係深淺來考量;不管如何,都該尊重對方想要的互動方式。
(二)好好的相處
⒈教師請學童分享與不同性別的同學相處的經驗,也可以參考課本中所呈現的舉例情境:
⑴負向經驗:拉同學的頭髮、以刻板印象來要求他人……。
⑵正向經驗:一起打球、依能力分工、適時幫助對方或給予肯定讚美……。
⒉教師針對個別事件來提問思考(可用行動劇來模擬演出):被拉扯頭髮的感覺?拉扯別人頭髮的目的?這樣的玩法,對方能接受嗎?有沒有其他更合宜的方式來互動?教師請學童自由分享。
⒊教師歸納:「行動前,可以先設身處地想想行為帶給別人的感受,如果對方會產生不舒服的感受,就不要做。應該留意說話語氣及肢體互動距離,並且不隨意碰觸身體或是拿身體開玩笑,同時不可以任意批評他人,尊重每個人的行為與決定。此外,也要留意對性別的偏見,例如:粗重的事情就給男生做,可以先問問自己:這樣公平、正確嗎?換成自己是當事人,可以接受嗎?將心比心,進而找出較佳的互動方式。」
⒋教師請學童回想跟不同性別相處的過程中,曾遇過哪些困擾並寫在紙條條上(不記名),投入關懷箱(如果學童想不出例子,可以改用新聞案例或是他人經驗來分享)。
⒌教師將學童提出問題逐一貼在黑板上,由小組認養並討論,探討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?造成問題的可能原因是什麼?」討論時要避免出現相互指責的狀況。教師聆聽時,可以將學童分享的問題內容轉化為「正向的期待」,例如:
⑴男生告狀女生亂打人,因為女生不喜歡男生說的話,但是表達的方式不適宜,可改用說的,而非動手。
⑵男生被要求力氣大且要有紳士風度,但是不見得就「必須」承擔所有粗重工作,如果要拜託男生幫忙,態度應該要和善,而非理所當然。
⑶青春期時,第二性徵出現被拿來開玩笑,對方往往是因為好奇而忘了尊重的重要性。或者是想跟對方找話題聊,但是卻挑錯方式……。
⒍教師歸納:「面對問題時,先釐清自身感受與想法,找出問題的原因,然後適時且清楚的讓對方知道,對方才有機會修正行為來與你互動。」
⒎發現問題後,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問題?本頁中有兩個情境,讓學童分析、討論,然後站在當事人的立場,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協助解決問題,並完成填空的語句。
(主角)覺得(情緒),因為( ),所以他要( )。
情境一:想要跟對方說話而去觸碰到對方身體,導致對方感覺不舒服。因為剛進入青春期,有些學童會對於觸碰更加的敏感,惟有透過清楚表達,問題才能獲得改善。除了圖中的範例對話,可讓學童想想自己會怎麼說,提出討論。
情境二:同學依性別刻板印象分工。教師可以讓學童先思考:「為什麼男生應該晒太陽女生不行?這是真的嗎?」、「如果今天換成是別人強制你去做事,你會怎麼想?」、「該如何處理可以讓事情獲得解決?」
⒏教師針對不同組提出的答案進行討論。方法保持彈性,重點是要鎖定正向目標,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,然後清楚的表達讓他人知悉。
※指導要領:除了課本中的情境,教師可根據班級需求來擬定情境與主題。
⒐教師:「跟不同性別的同學互動時,你曾經被告知哪些行為需要調整?這對他人造成什麼困擾?該如何改進?」請學童完成「換個角度想想」評量單,並利用一週的時間去實踐。教師可以根據平日的觀察,私下給予學童建議,並督促其行動及給予回饋。
※指導要領:當學童被告知需要改進時,往往會陷入防禦而爭辯,導致溝通不良或起衝突,這時同理心的練習就相當重要。請學童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,覺察對方的感受與想法,將有助於跳脫自我中心去解決問題。
⒑一週後,請學童進行實踐後分享,討論行動後與他人之間關係的改變及帶給自己的感覺與想法。例如:能透過站在對方角度思考,了解對方可能有的感受與想法,自然就比較能接受對方的反應;因著自己能接受對方的態度及行為,並願意調整自己的行為,雙方就有機會建立正向的好關係。
三、總結活動
不管他人的性別是否跟自己相同,相處時都要彼此尊重。學童將步入青春期,更要留意與他人的社交距離,避免肢體上的觸碰或是不當的言語玩笑。只要做到尊重與友善態度,若有冒犯就致歉並調整,相信要擁有正向的人際關係將非難事。
~第1至4節,共8節~
【活動2:關鍵同理心】
一、引起動機
教師展示情境圖照(例如:天雨路滑跌倒),詢問學童:「當你看到別人受傷時,你會怎麼做?如果那是你的家人,你會怎麼做?我們與他人關係的深淺,會不會影響我們對他的關心與協助?」
「如果是你的家人跌倒,當時你並不在身邊,你希望旁邊的人怎麼做?滑倒的當事人會希望大家怎麼幫助他?」,請學童自由分享。
二、發展活動
(一)請你尊重我
⒈教師請學童觀察課本第53頁的故事,讓學童模擬演出課本中情境,一起探討情境下主角的感受與想法。教師可引導學童先觀察圖片中的人、事、物(有哪些人?彼此的關係為何?他們在做什麼?主角有什麼表情及動作?可能的感受與想法?),演出時比較能真正融入課本中的情境。
⒉演出後,由每小組認養一個問題,討論後再分享。
⑴聽到小悅這樣說,小致可能出現哪些感受與想法?為什麼?
⑵小悅說:「踢球才有男生的樣子。」你認同這句話嗎?為什麼?(因為刻板印象,忽略對方也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人)
⑶當小悅發現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小致時,可以怎麼修復和小致的關係呢?
⑷身為旁觀者,你會怎麼做來讓狀況好一點?
⑸你也曾經因為個人特質或是興趣與別人不同而受到取笑嗎?當時感受如何?你怎麼回應?未來要怎麼做,才可以避免類似的狀況發生?
⒊教師引導學童深入討論,再歸納重點:「面對自己不認同的人、事、物,不急著批評,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,以尊重的態度與之互動,將可減少偏見,讓自己與他人有更好的關係和互動。」
※指導要領:「同情心」不等於「同理心」,展現同理心有三個主要步驟:
˙專注聆聽,並耐心讓對方完整表達。
˙嘗試理解並尊重對方的感受與想法(可能跟自己的不一樣)。
˙具體回應,讓當事人感覺被尊重與接納。
⒋教師:「當你的行為造成對方困擾時,可以怎麼處理?有先找出問題原因嗎?知道該如何修正並修復與對方的關係嗎?」教師可以先舉相關案例(正負向的案例皆可,將重點擺在不同處理對雙方的影響)。例如:有人冒犯對方時,卻繼續批評並堅持己見,導致不歡而散;有人則是願意聆聽包容,化解誤會,讓關係更好……。
⒌學童分組討論再分享;分享後大家針對各小組提出的方法,推論可能的影響與結果,由此判斷方法的適切與否。
⒍教師歸納跟補充:有時不小心傷害他人,面對他人指責或負面情緒時,請先冷靜,靜下心聽聽對方怎麼說,並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,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。如此,更有動機跟力量去行動,來紓解對方不舒服的感受與想法。
※指導要領:同理心的展現,就是尊重對方,知道彼此都享有基本的尊重與關懷。如此,才能夠消除偏見與刻板印象,而非用單一標準的眼光來批判他人。
⒎教師:「當你面對不合理的對待或是不開心的事情,當下身邊的人的反應如何?帶給你哪些感受?」由學童自由發表或以行動劇呈現,來體會不同方式帶給當事人的感受(可情境演出,讓當事人來體會哪些反應讓他感受到最高程度的同理)。例如:有人立即給建議,當下給的答案可能不是對方想要的。假若批評,往往導致當事人的感覺更糟,反之,如果可以先做情緒的傾聽與支持,當事人感覺被接納,往往會願意再多說一點,心情也比較有機會獲得紓解。
※指導要領:除了傾聽同理和陪伴,其他方式不見得不好,會隨著不同時間而有差異。例如:問題發生當下,可以先處理情緒;等到情緒緩和後,當事人可能需要一些建議;等事件處理好,則可以陪當事人轉移注意力來放鬆一下。
⒏討論後,學童發表自己比較喜歡哪些回應方式?
⒐分享後,教師播放相關同理心的影片來加深學童對同理心的了解。
【童在一起+】情緒在大腦旅行-同理心篇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nnS-lKNZAE
人際同理心-阿綠影片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atch/?v=508510873842560
同理心(Empathy)vs同情心(Sympathy)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kgKanOYSs
⒑教師:「當你有情緒時(正負向都可以),他人願意聆聽並接納你的感受,你的感覺如何?」教師可以自我揭露,有時候別人跟我們分享一件難過的事情,他要的不一定是建議與答案,而是陪伴與接納。通常我們會選擇「願意付出安慰與陪伴我們的朋友」。
⒒學童針對本頁的圖例去揣摩主角的感受與想法。教師強調可以運用主動關心、用心感受與適時回應的方法,去想像別人可能正在經歷怎樣的事情。猜錯了也沒關係,只要修正即可,重點是讓對方可以感受到關心,進而願意敞開心門。
⒓學童討論後,可以試著演練,讓演出者分享對話後的感受及心得,並試想「將同理心應用到生活中,可以為自己與他人的關係,帶來哪些正面的影響」。
※指導要領:有些狀況會讓人們容易缺乏同理心,例如:有些學童本身身心狀況不佳、對自身的要求很嚴苛(通常對他人嚴苛的人,也很難對自己慈悲)、被激怒或身處負面情緒、對於他人的情況了解過少或絲毫不關心、主觀偏見或強烈意識形態等。因此引導時,教師可以根據學童的個別狀況來引導。相關活動推荐參閱書籍:如果你是他(傳愛家族)。
(二)性別好互動
⒈教師:「生活中,不同性別者互動狀況如何?」請分享你生活周遭的例子。課本中的例子:相互指責對方不做家事、能分工相互協調、以不耐煩或指責的態度去互動、主動發現對方需要提供協助等。教師可請學童針對課本中的情境去模擬對話,揣摩當下可能出現的情緒,進而發現不同互動方式對於彼此關係的影響。
※指導要領:舉例時避免人身攻擊。學童提出的負面情境,教師宜介入指導,協助指出當事人的情緒、想法及背後目的。例如:姐姐認為簡單的事情,所以才對弟弟說出輕藐的話,只是這樣的語氣讓對方聽起來很不舒服。或是夫妻都希望家中可以很乾淨,卻都希望由對方負起打掃責任,導致情緒不好。
⒉教師詢問學童比較喜歡哪些互動方式?請學童自由分享。多半學童會希望是相互體諒,教師可提問:「那誰要成為先行動(付出)的一方?」、「如果只有一方願意付出,良好的關係有辦法建立嗎?」引導學童覺察良好關係需要雙方都願意付出。
⒊教師請學童針對第59 頁的事件,覺察不同回應及互動對於人際關係的影響(可以透過行動劇的方式,體驗雙方的感受)。圖例說明:
圖一:女生主動發現對方的需求後提供協助,所以當事人很感激;透過相互合作,共同完成一件事,彼此互動良好。
圖二:女生批評、質疑對方能力,並且袖手旁觀,讓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。
⒋教師:「生活中哪種狀況比較常見?你會選擇跟圖一或是圖二中的女生做朋友嗎?為什麼?如果你看到不同性別的人需要幫忙,你會怎麼做?」
⒌教師歸納:不管與任何性別相處,如果能主動關心,常說正向肯定的話語,且不隨意批評……,有助於雙方關係的經營。
⒍教師:「身邊有哪些人跟不同性別的人互動良好?他如何與人互動?」,讓學童分享,包括:他們怎麼形容另一方?表達的是正向或是負向的情緒?維繫良好關係的具體行為有哪些?哪些行為是加分或扣分?討論後,請學童尋找生活中不同性別的人進行訪問。
訪談重點:⑴面對意見不同時……。
⑵表達關心的方式……。
⒎教師叮嚀訪問禮儀及注意事項,例如:徵詢受訪意願、事先約定時間、準備感謝的卡片或小禮物、錄音設備……。
⒏學童完成訪問記錄後,教師可以徵詢自願分享的學童,或是挑選評量單內容較特殊者進行分享。學童分享後,教師協助歸納不同性別相處的祕訣。例如:相互尊重、看重對方的感受、精心的陪伴跟禮物、家務分工、會寬恕並包容錯誤、相互信任……。
⒐教師:「與人相處是需要學習的,即使性別不同,但希望被關心及尊重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。大家可以先成為主動付出者,讓彼此的關係更好。」並討論「經過整個單元的學習,請同學想一想,自己與不同性別者的互動中,有沒有哪些需要修正或學習的?擬定目標及行動步驟,然後具體去行動。」(教師可邀請不同學童來分享期待被對待的方式)
⒑如果學童無法覺察自身行為不妥,教師可以邀其私下討論並給予目標去調整行為。行動前,教師可以多舉例子或用課本中的範例讓學童去模仿、實踐並於一週後分享心得。
※指導要領:新行為的出現需要多一點的鼓勵跟陪伴,學童執行過程中,如果教師有發現學童的「微調修正」,就要給予肯定,讓其有信心繼續執行下去,同時也鼓勵他人給予改變者正向的回饋。
三、總結活動
與人相處時,運用同理心技巧,了解對方跟我們一樣都期待被尊重、被友善對待。因此,多觀察並主動表達關心,以合宜的方式來互動,將有助於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