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4學年度 建德國小 鄧詩展教師
教科書版本 | 翰林 | 領域科目 | 自然科學 |
---|---|---|---|
備課日期 | 2025-10-02 14:00:00 | 備課地點 | 自然教室一 |
授課日期 | 2025-10-09 11:05:00 | 授課地點 | 自然教室一 |
議課日期 | 2025-10-13 15:00:00 | 議課地點 | 自然教室一 |
學生人數 | 25 | 公開程度 | 僅校內公開 |
授課年級 | 6年級 | 授課班級 | 602 |
教學時間(分鐘) | 40 | 教學策略/型式 | 探究實作教學 |
教材內容: 翰林出版 六年級上學期 自然第二單元 多變的天氣( 2-1水與天氣的關係 ) 2-1-3露和霜的形成有什麼不同?(第43-45頁) 教學目標: 露和霜的形成:露和霜都是水蒸氣遇冷形成,只是形成時的溫度不同。 學生經驗: 1. 自然界的水有三種形態,會因為溫度的不同而變化。 2. 水蒸氣存在空氣中,看不見也摸不著。 教學活動: 1. 【引起學習動機】教師用圖片提問學生,是否曾在清晨看過植物的葉片上有液態的水珠?這些露珠是如何形成的呢?在寒冷的冬天或高山上,物體的表面會出現固態的霜。它們的形成條件有什麼不同? 2. 【發展實驗設計】 l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舊經驗,水有三種形態,會因為溫度的不同而變化。 l 鼓勵學生自己找出原因並進行製作露和霜的實驗設計: (1)觀察:老師從冷藏室拿出來的稅果,放在室溫一段時間後有什麼現象?學生擬答:有液態的水珠。再從冷凍庫拿出來的物品放在室溫下又會產生什麼情形?學生擬答:有固態的冰。形成的條件有什麼不同呢? (2)提出問題:鼓勵學生在觀察後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。 (3)蒐集資料:鼓勵利用各種方式蒐集資料。關鍵字「露和霜的形成」。 (4)提出假設: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假設。小組討論提出自己的假設或參考課本練習寫假設。 (5)設計實作: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,請參考範例。小組依據所設計的實驗提出假設,找出操作變因、控制變因、並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,依序填入習作表格中。 3. 【各組提出構想】 各組提出書面構想和口頭的實驗設計報告 4. 【教師引導總結】 再由老師協助討論實驗過程、改進事項,進行歸納後完成實驗設計。 5. 下一節課進行實驗並整理實驗結果。 教學評量方式: 學生能根據實驗結果說出水在不同溫度條件下,會改變成不同的形態。再連結到自然環境中露和霜的形成條件。 觀察的工具和觀察焦點: 小組討論後的書面及口頭報告 |
觀課者(1)
學校單位 | 觀課者 | 申請時間 | |
---|---|---|---|
建德國小 | 李麗蘭教師 | 2025-09-26 17:45:42 |